这几天重磅消息密集,刺激楼市敏感的神经。
先是央行出手!13日,央行宣布定向降准,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。
水源滚滚,而且主要流向普惠金融、小微企业。 消息一出,朋友圈的房产销售都沸腾了,是不是要“放水”?是不是要救市? 如果说货币宽松还在预期之内,那么,差不多同时推出的土地新政,更让人感到震惊。 土地一向是国家管得最紧、抓得最严的资源。 现在,国务院专项授权给全国最发达的8个省市: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,只要省里审批,就可以把农用地(永久基本农田)转为建设用地。 要知道,基本农田可是一条政治红线。消息一出,坊间惊呼:“新土改”来了! 这一系列重磅信号,会对楼市带来哪些影响? 这次降准,早有先兆。
此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,就提出要抓紧出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措施,并额外加大对股份制银行的降准力度。央行落实的速度还是很快的。 降准与疫情有一定的关系。 水源宽松了,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贷款支持,帮助复工复产,推动降低融资成本。
降准指的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。 打个比方,假设原来银行吸收100块钱的存款,需要上交20元到央行准备金账户作为备用金,防止出现挤兑风险。那么准备金率就是20%,银行只剩下80块用于放贷。 此时,央行把存款准备金率下降5%,银行就只需要上交15块作为准备金,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就变成了85块。
吸收的存款总量没变,但可用于贷款的资金更多了。
这就是“降准”的威力。 比起降息鼓励投资,降准更直接地带来水源注入,提振市场的活力。 从以往情况来看,楼市对降准相当敏感,往往会有积极的回应。一旦出现降准,对楼市都是利好。 近期楼市回暖,多地售楼部恢复营业,看房的人又回来了。 随着央妈近期不断放水,各地不断放松调控,短期内促销和交易已经迎来积极态势。 降准之后,房企会抓住这一利好作为营销手段,促进销售。 不过,具体而言,降准对不同城市影响不同,比如去年的三次降准,深圳、上海房价上扬,北京、广州的房价却还是微跌的。
这是由于,每个城市的经济基本面、人口净流入、人均收入、土地供应情况不尽相同。 可预见的是,降准后经济活力会一定程度上升温,对于人口净流入、已进入调整期的一二线城市来说,资金会有所好转,再加上巨大的刚需人口,市场将迎来春天。 不过,本次降准并不是针对房地产市场。 根据央行的说明,这次降准所新增的贷款,会更精准地投向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。 要知道,受疫情影响,许多中小企业已处于嗷嗷待哺的阶段。
因此,在“房住不炒”的背景下,降准并非“大水漫灌”,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。降准释放的资金只会部分流入房地产领域。 但这一积极信号,对楼市也有提振作用,同时有利于部分房企在可加杠杆范围内融资、有利于楼市的平稳发展。 对购房者而言,降准后优惠利率会越来越多,部分银行也会出现针对首套房认定标准的调整,毕竟房地产贷款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依然是优质信贷业务。 同时,降准可以继续加大降息空间,因此从这些维度来看,依然是比较大的利好了! 总体而言,对楼市来说,降准将带来的是利好刺激。相比之下,“新土改”政策的发布,影响可能更长远,更耐人寻味。 3月12日,中国政府网正式公布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》。
上述文件里,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,我归纳成了以下两点:
1、 在规划/计划内,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,国务院授权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;
2、试点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的首批试点省份,分别为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广东、重庆,试点期限1年。
也就是说,审批土地转性的权力下放,无需上报国务院审批,省内审批就行。这些省级政府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更灵活,权限更大。 尤其是第2点,直接触及了永久基本农田,也就是“红线中的红线”。 所谓永久基本农田,本来是无论如何,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。2020年,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就不少于15.46亿亩。 为什么选择中国最发达、改革开放最前沿的8个省市,给它们这么大的授权呢? 原因是,它们实在受土地之困太久了! 众所周知,我国土地性质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,国有土地以城市用地为主,集体土地则是城市郊区或农村用地。国有土地需要纳缴土地出让金、成本高昂,带来了房价的高企。 集体土地建的房子虽然不用缴纳土地出让金,但交易受阻、价格低廉。 这些年,我国对永久基本农田、生态保护红线、自然保护区三块的保护很严格,这种情况下,大城市可利用的增量土地是很有限的。 可我国一二线城市人地矛盾已经非常紧张。常住人口持续增加,但是土地供应有限,导致房价不断上涨,这一桎梏放在腹地面积2000平方公里不到的深圳,更是一块心病。
不只是深圳,对北京、上海来说,土地增量与人口增量、购房增量也是极不匹配,人地错配的现象出现多年。这也是网上疯传这两个城市“赶人”的主要原因。 并且,新增的土地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存量建设用地,在实施过程中容易碰到钉子户、引发纠纷,土地用途变更审批时间也不能保证,倘若容积率限制过低,也会影响开发商的积极性,最后往往是一拖再拖,效率不高。 这便是这一土地新政诞生的原因——给发达地区的大城市“松绑”。 不过,新出台的这一新政,其实还只是土地改革的一小步。 随着改革越来越深入,最终的目标是——地随人走。 也就是说,土地的分配跟人口流动密切相关,常住人口更多的城市,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指标。 通过拉大城市框架,打造卫星城,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,也能平抑城市的房价。 佛山之于广州、东莞、惠州之于深圳就是典型的例子,广州房价之所以一直在一线城市偏低,就与广佛一体化有很大关系。 同时,土地松绑有助于倒逼城市更新,加快城市旧改。 城市旧改之所以很难推进,跟土地供应量不足,地方政府回旋空间不够有关。
如果有更灵活的方式新增土地,地方政府对存量土地的依赖降低,旧改也会变得更加从容。 最后,这一招还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。 地方政府将集体土地转成国有土地后可以收取土地出让金,在土地交易中还得到的各种税费,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。 受疫情影响,大城市本就面临更大的财政压力,现在有更多土地可以卖了,相当于下了一场“及时雨”。 因此,用地审批权下放,对省会城市和超大城市来说是非常大的利好。
陆铭教授曾在《大国大城》中做过一项测算,如果按照每平方公里5000人计,只需将上海目前耕地中的一半(大约1000平方公里)转为建设用地,就可以容纳约500万人口。这样的人口增量,相当于一个南昌市的人口总量。 也就是说,这一新政出台,很可能突破头部城市的人口上限。尤其是广州、深圳两大一线城市,人口容量尚未饱和,还会持续吸纳更多的人口。 这一背景下,城市间的马太效应也将进一步拉大。
买房投资,还是要擦亮眼睛,跟着趋势走。
|